上一篇文章简要回顾了美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脉络,他山之石,要想攻玉,也需结合山本身的特质。自去年十月监管放开公募基金投顾试点以来,已先后有三批机构获批,现时亦有不少券商、银行争相筹备申请牌照中。因而在本篇里,我们将视角挪回中国市场,希望通过截取几个侧面,谈谈自身对于基金投顾的业务性质、展业方式的理解。
Q1:基金投顾和FOF的异同

- 监管规定限制了投顾服务所能投资的范围仅为公募基金,致使投顾服务在投资端仅可以“一对一的公募基金组合”的形式展开,在这一点上,和公募FOF的形式是颇为类似的;
- 前几年智能投顾兴起的时候,很多机构都进行了布局,推出针对基金的智能投顾服务。彼时的智能投顾仅作为一个附加服务,以起到促进基金销售的目的,现在借助过往的积淀快速展业入场不失为首选策略;
- 由于真正的买方投顾业务刚刚发端,各机构尚处于搭平台、建队伍、完善业务流程、整合基础架构构建各项能力的阶段。与其依照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依客户需求打造投资方案”,不如先构建一系列匹配不同投资目标的FOF,进而反向寻找需求匹配的客户。在无法于短期内做到“千人千面的投顾”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高效的过渡方案。
所以,现在所谓“基金投顾服务比较像FOF产品”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无论是借助主动选择优质基金寻求超额收益,还是基于配置策略达到特定投资目标、分散风险,从本质上来说,FOF依然是一个资管产品,是投资端业务。而基金投顾则不同,它是一种服务,有“投”和“顾”两个方面,下文将详细解释一般意义上的投顾业务。相信随着后续监管的进一步放开,各机构“投”与“顾”能力的建设逐步落地,投顾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Q2:现阶段基金投顾业务有哪些必备要素?

- 在“顾”方面,主要要素是“客户基础”和“投顾团队实力”。客户基础的作用显而易见;而一支精干、高效的投顾团队则决定了潜在客户的转化成败与客户服务的质量。
- 在“投”方面,则注重“产品丰富度”和“投研能力(包括基金研究与遴选能力、组合投资能力)”。如前所述,第一批展业的基金公司普遍摒弃了以自家产品为产品池的做法,投资的范围均为全市场基金。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比拼的是对基金的研究与遴选能力。另外,由于投资以组合的形式存在,在优选投资标的的基础上,组合的优化、跟踪与管理能力也举足轻重。
综合来看,投顾业务是需要机构内部多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是一个金融服务机构从客户管理、到市场研究、到组合投资多能力综合实力的体现。
Q3:基金投顾业务需要进行哪些系统建设
- 客户管理功能:用于储存客户信息、进行客户画像与需求分析等;
- 组合管理功能:用于记录并管理客户名下的投资组合,包括客户投资组合持仓记录、仓位调整操作与记录、投资组合绩效分析与报告生成、估值与费用计算与报告生成等等。组合管理功能应与客户管理功能打通,以便建立客户信息(账户、特征画像等)与客户投资组合之间的联系;
- 公募基金投研功能:辅助内部投研团队进行公募基金研究,形成优选基金名单或推介基金池;
- 组合构建与优化功能:借助优化算法构建基金投资组合,提升配置优化能力。
Q4:各类机构发展基金投顾业务的优劣势
- 客户基础
- 投顾团队实力
- 产品丰富度
- 投研能力(基金研究与遴选能力、组合投资能力)
我们依照这四个大的方面对各类试点机构的资源禀赋与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如下表所示。
- 在客户与渠道资源上,基金公司相较银行与互联网基金销售机构来说仍有较大差距,故不难理解为何南方基金一开局即选择和天天基金网合作。
- 在投顾队伍建设上,基金公司既不像经历了多年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券商,已搭建起投顾业务的整体架构;也不像银行有众多网点上无数客户经理长年累月从事客户服务。因为投顾队伍的搭建不是一日之功,故不难理解,第一批基金公司开展业务之初均选择依靠智能投顾,再通过内部投委会做出普适性的投资建议,而非尝试一对一的定制化方案设计。
- 除此之外,投顾业务如果替代基金销售费用成为销售端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是否会与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形成冲突呢?我们都知道,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基金公司,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基金规模所对应的管理费。那么在开展基金投顾业务时,便会有来自内部团队的压力要求配置本公司发行的基金。同样的,在客户基金投资组合进行调整而须对所持有基金进行赎回时,对于本公司和市场上其他基金保持公正性与客观性也会变得相当有挑战。这一系列的问题均来源于投顾与投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的事实。从第一批试点的基金都采取全市场基金作为投资范围这一举措来看,似乎正是为了规避了这一冲突与对立。但随着投顾业务规模的逐步做大,这一冲突与对立是否会放大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券商来说,其优势包括依托卖方投研团队所建立的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与横跨各大资产的研究能力;在传统通道业务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已开展十余年财富管理转型,积累了众多的分支机构网点与强大的投资顾问团队。
- 相较于基金公司,券商均有常年对高净值客群一对一服务的经验。
- 相较于银行客户,券商所拥有的客户量虽远远不如,但券商客户普遍具有更高的风险承受意愿,对高收益、高风险产品有一定青睐。
- 对比之下,券商更加接近资本市场,具有更加完整的研究和实务体系,且深谙资本市场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高度契合中高净值人群的投融资需求。如若将来在客户服务这块做得更加精准有效,未必不能如海外投行一般发展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来。
对于银行,其传统的优势在于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坚实的渠道,但其缺点亦较明显,即在投研能力与投资水平建设上尚有欠缺。一直以来,银行以类固收、类货币性质的理财作为主要产品载体,以持有到期与资金池滚动发行为主要策略的展业方式使得银行缺乏夯实投研能力的动机。理财子成立以后,多家银行提出“补足在非固收领域的投资短板”,但这一历程必然不会是短期的。
Q5:监管是否会进一步放开?
参考资料
BCG,《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
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米筐科技金融科技产品路演。

原创文章除特别声明外,欢迎非商业转载,敬请注明出处。